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本世纪初由清华大学提出,因其高效、节能、健康、舒适的特点,得到国内工程界的广泛认可。《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2012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概念、适用范围、设计要点等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从国家标准的角度为设计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对于常规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采用两套独立的系统分别对空调区的温度、湿度进行处理,其中干式末端采用高温冷水,处理空调区的温度,负担全部显热负荷;独立新风系统处理湿度,负担全部湿负荷。一般来说,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具有如下优点:树上鸟教育暖通设计在线教学杜老师。
(1)节能:冷源采用高温冷水机组,效率大大提高;除湿新风机组一般均具有排风全热回收功能;大多数的除湿新风机组可独立除湿运行,过渡季节可以减少主机开启时间。
(2)舒适:室内温度由干式末端控制,室内相对湿度由独立新风系统控制,互不影响,全年均可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
(3)健康:空调末端干工况运行,可以避免冷凝水系统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
(4)容易采用各种低品位能源,拓宽了能源应用范围。如易于结合水蓄冷技术,充分利用低谷电价;易于采用地源、水源等各种自然能源能源;易于采用蒸发冷却技术;易于利用工业余热、废热等。
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发展出不同的应用形式,其中干式末端有干式风机盘管、辐射式末端、冷梁等。干式末端形式的变化,仅反映了热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对空调系统影响较大的是湿度处理即独立新风处理方式的变化。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7.3.15条列出的有:溶液除湿、冷却除湿、转轮除湿三种方式,其中冷却除湿包括普通的低温水冷却除湿和双冷源除湿。当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采用不同的新风处理方式时,空调冷、热源的容量、干式末端的选择、输配系统的计算等均有较明显的区别,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也不同,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不同的新风处理方式予以分析。
项目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包括A、B、C、D四座办公楼、裙房、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为.13m2,其中A、C座为28层塔式办公楼,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干式末端采用干式风机盘管,图1为标准层平面图,标准层建筑面积1443m2,空调面积970m2。表1为夏季室内外计算、设计参数,表2为标准层夏季空调计算数据。
(1)温湿度联合控制
常规温湿度联合控制空调系统采用7℃/12℃低温冷水为冷源,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作为空气处理的主要手段,对室内空气降温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温度湿度联合控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为了满足除湿需要,系统需提供7℃的低温冷水,造成冷源主机效率较低。
2)由于空调区域冷、湿负荷不是同步变化,在不具备再热条件的舒适性空调系统中,基本是以室内干球温度为控制目标,相对湿度失控,室内舒适性较差。
3)室内风机盘管及新风机组均为湿工况运行,凝水盘易产生细菌,影响空气品质,引起空调病。
图2是温湿度联合控制新风处理设备示意图。新风经空气-空气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中能量,经表冷器降温除湿,送入室内。温湿度联合控制的设备生产厂家较多,造价低。
(2)双冷源除湿
新风机组设有排风全热回收装置,新风在经全热回收装置预冷后,再经前后两组盘管进行冷却除湿,其中前盘管为冷水盘管,采用高温冷水对新风进行预冷处理;后盘管为直接蒸发盘管,用于新风深度除湿。在机组排风侧,排风在经全热回收后,再经过一个蒸发冷却系统,对排风进行二次全热回收,同时带走除湿冷源的冷凝热。图3是双冷源除湿设备示意图。
双冷源除湿具有如下特点:
1)内置冷源深度除湿,负担全部潜热负荷及一部分显热负荷,降低冷源需求;
2)利用常规冷却除湿原理,工艺简单;
3)空调系统充分利用高温冷水,但高温冷水需接入新风机组;
4)新风机组本身为湿工况运行,需要对机组及新风进行相应的消毒、净化处理。
(3)溶液除湿
利用溴化锂等盐溶液在不同浓度下吸湿能力差别较大的特点,综合采用热泵热回收等技术,具有除湿、加湿、调温、热回收、杀菌过滤等功能的新风处理方式。夏季,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在全热回收单元内与低温浓溶液进行热质交换,升温后的稀溶液泵送到全热回收单元的排风侧,与室内低温干燥的排风进行热质交换,温度降低、浓度提高,完成新排风的全热回收循环。
经全热回收单元初步降温除湿后的新风进入除湿单元,经内置热泵的蒸发器降温的温度更低、浓度更高的溶液进一步降温除湿,送入室内。
浓度变低的稀溶液进入再生单元,再生单元内,经全热回收单元初步升温的空气被内置热泵的冷凝器进一步加热,对溶液进行加热,升温后的溶液,水分析出被空气带走,溶液被浓缩,实现再生。图4是溶液除湿设备示意图。
溶液除湿具有如下特点:
1)自带完善的制冷、热泵再生系统,负担全部潜热负荷及一部分显热负荷,降低冷源需求;
2)热泵式溶液除湿机组不需外接其他冷源,大大简化了空调水系统;
3)整个系统没有湿工况,一般认为盐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特点;
4)盐溶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设备防腐、防止飘液等提出较高的要求;
5)设备较复杂,控制环节较多,对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4)转轮除湿
固体吸附式转轮除湿,简称转轮除湿。核心部件为一不断缓慢转动的蜂窝状涂有高吸附性材料(氯化锂、硅胶、分子筛等)的转轮,由密封条分成两个扇区:270°的除湿扇区和90°的再生还原扇区。湿空气经过除湿扇区时,水蒸气被吸湿性材料吸附发生相变,释放潜热,空气被干燥除湿。吸湿材料吸附了水分后,吸湿能力丧失,进入再生扇区,被再生空气加热到100℃~140℃,已吸收的水分被脱附,转轮恢复吸湿能力。
转轮除湿的除湿量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绝对含湿量,能连续地获得低露点空气,缺点是再生环节能耗高。目前主要用于制药、航空、锂电池、电子、玻璃、胶片等对湿度要求较高、对能耗不敏感或容易获得再生热源的工业领域。转轮除湿的工作原理如图5。
(1)温湿度联合控制空调系统
常规温湿度联合控制空调系统中,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均采用7℃/12℃冷水作为冷源,新风、风机盘管均负担潜热、显热,处理过程很多论文均有阐述。本文按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处理到室内等d线,图6是新风在h-d图上的处理过程:
其中排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型,热回收状态点R按显热效率ηt=60%、焓效率ηh=50%计算确定:
新风机组、风机盘管负荷均由7℃/12℃集中冷源承担,计121kW。
(2)基于内冷式双冷源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图7是内冷式双冷源除湿新风机组在h-d图上的处理过程。
热回收状态点R确定过程同3.1;L1为高温冷水预冷后的机器露点,当高温冷水供水温度为14℃时,取干球温度19℃,称为第一机器露点;L2为新风机组内置冷源除湿后的状态点,取含湿量DL时的机器露点,称为第二机器露点;最后由内置冷源的冷凝器将被处理空气再热至18℃,达到送风状态点C。
dL为空调系统处理室内余湿需要的送风含湿量,根据空调湿负荷W、新风量LX按下式计算:
新风机组预冷负荷及干式风机盘管负荷均由高温冷源承担,高温冷源负荷:
(3)基于溶液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图8是热泵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在h-d图上的处理过程。
溶液除湿机组内置全热回收、除湿、再生功能,直接把室外新风处理到所需的送风状态点C,图中的C点同双冷源除湿,即干球温度18℃,绝对含湿量dC=9.6g/kg。
新风机组负荷:
(4)基于转轮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为与前面几种处理方案一致,采用转轮除湿时,按首先通过全热回收。图9是转轮除湿在h-d图上的处理过程。
R为热回收状态点,确定过程同3.1。除湿转轮的除湿负荷WZ为室内湿负荷W与新风湿负荷WX之和:
可以看到,转轮除湿的过程是一个升温去湿过程,接近于等焓过程,其原因一方面水蒸气相变释放的潜热全部被除湿空气吸收,另一方面,再生区转轮蓄热的部分显热也被除湿空气吸收。新风升温后多余的热量增加了室内显热处理末端的负荷,干式风机盘管应负担的负荷为:
再生加热量:
为便于客观比较不同新风处理方式的节能性,现确定比较标准如下:
冷源:常规工况7℃/12℃离心式冷水机组,COP=5.0;高温工况14℃/19℃离心式冷水机组,COP=8.0;冷负荷为相应需要主机负担的负荷:
冷水泵:按扬程36m、根据负担负荷Q、温差Δt=5℃计算流量G,按下式计算输入功率(水泵效率按70%):
新风机组:热泵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按整机COP=6计算其耗电量,冷负荷为包括热回收在内新风机组处理的全部负荷;内冷式双冷源除湿新风机组按内置冷源COP=5计算其耗电量,冷负荷为需要内置冷源负担的负荷。余压相同情况下,各方案送/排风机功率与机组内部阻力有关,略有差别,但相对整个系统的能耗来说,新风输送能耗的差别较小,工程上可以忽略。
上表中,温湿度联合控制未考虑任何再热措施,而是采用露点送风,新风可以负担更多的室内负荷,但其后果就是室内湿度无法控制。如新风系统采取再热措施,达到与溶液除湿、双冷源除湿相同的送风状态点,则能耗必将大幅度上升。
1)采用溶液除湿、双冷源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较温湿度联合控制系统均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2)由于双冷源除湿利用高温冷源的比例较高,而高温冷源的COP远大于常规冷源,因此,双冷源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性略好。
3)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本身的供冷能力较高,大大降低了对集中高温冷源的需求,对于采用地源热泵等集中冷源造价较高时,对于降低初投资较为有利。
4)当溶液除湿新风机组采用废热作为再生热源时,溶液除湿的节能率将大大提高。
5)充分利用高温冷源、提高冷源的COP是提高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关键,利用低温冷源换热制备高温冷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利用普通冷水机组在高温工况下运行,其COP远达不到高温冷水机组的效率,节能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6)转轮除湿的能耗远高于其他任何除湿方式,不宜在舒适性空调系统中采用。#暖通设计杜老师##我要上条头#
本文作者: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向东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